第二十七章:宰执之外(1 / 1)

北宋官家 月麒麟 1622 字 1个月前

所谓御容,便是画像和泥塑。

赵祯的这位死鬼老爹赵恒,热衷于东祀西封,所以在各地修建了很多的宫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仙源县,也就是后世山东曲阜的景灵宫。

当年泰山封禅之后,赵恒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便在某日对大臣们说,自己做了个梦。

梦里有灵仙仪卫,神人缥缈。

他们召赵恒对坐饮甘露仙茶,其中一位天尊自称乃轩辕黄帝,又说赵氏一族乃轩辕后裔,因主天下,还勉励赵恒抚育苍生,无怠前志。

于是,这位赵官家梦醒之后,立刻就找到了梦中所见的轩辕‘祖地’曲阜。

先是下令将县名改为仙源,随后又命建景灵宫,其仪制规模,依照太庙。

建成之后,赵恒将赵家历代先祖,包括他自己的画像都供奉其中,享受香火祭拜。

这件事在如今的赵祯看来,简直是胡闹。

但是,除了他之外,宫内宫外的所有人,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明面上都认同这套说法。

按照赵恒生前定下的规矩,赵家皇帝在世时,御容奉于景灵宫,驾崩之后,需奉安御容于各处宫观。

虽然说,迎奉之事应该是在下葬以后再做,可也毕竟需要提早做准备。

这事说大不大,但却不能出一点差池,所以,由张景宗亲自过去,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闻听此言,赵祯似乎是有些失望,点了点头,道。

“奉安御容是大事,该当张都知亲自去一趟。”

踌躇片刻,他眼神微动,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多言。

倒是刘娥笑了笑,道。

“皇陵那边的事,张景宗已经基本理顺了,雷允恭只需隔几日过去一趟,按照工期督办巡查便可,宫里的事不会耽搁的。”

这话一出,赵祯的神情微凛。

他自觉已经足够小心了,但是,没想到刘娥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他的意图。

不错,他之所以会问张景宗是否会留在宫中,其用意实际在于,想知道接下来负责替刘娥内外传递政务文书的,到底会不会换人。

宫中内侍,只有雷允恭和丁谓走的最近。

若是他不再负责这个差事,那么,丁谓想要继续垄断中书的文书,也必然会变得困难许多。

但让赵祯没想到的是,刘娥的政治嗅觉这么强,一下子就看透了他的心思。

不过,赵祯也很快冷静下来,开口道。

“大娘娘的安排,自然是最好的。”

这种时候,越是慌乱越显得心虚,倒不如一笔带过,反而不容易引人疑虑。

果不其然,刘娥见他这副样子,也没有再多说。

问了问他的课业,随后便将赵祯给打发回去了。

夜色降临,在宫人的服侍下,赵祯沐浴更衣,躺在了床上,心中却还想着白天发生的事。

看来,那场谈话不仅对他有所影响,对于刘娥来说,也产生了一些改变。

赵祯展露出了一定的政治能力,的确争得了刘娥的正视。

但是,也让刘娥对他更加上心了几分。

这种上心和以往的关切不同,而是在涉及政事的方面,她会更多的考量赵祯有没有政治用意。

这是一件好事,就像寇准这次致仕一样,说明刘娥能够听进去赵祯的一些意见。

但是同时,也更加考验赵祯的政治功力。

因为只要他做的稍稍出格一点,那么,这种上心立刻就会转化为试探和提防。

现阶段来看,赵祯自己的确摸索出了一些和刘娥相处的原则。

但是,他这位大娘娘,面对自己突然转变的儿子,只怕心里也在犹豫,之后对赵祯管束的尺度在哪……

皇家关系啊,真是复杂的让人头疼!

把被子蒙到头上,赵祯索性闭上眼睛不再去想。

他这具身体,现在才十二岁,好好睡觉才是正理!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按部就班的过着。

意识到刘娥还没适应他这种新的表现之后,赵祯也就收敛了许多,老老实实的干自己的事。

朝政上头,他就像之前当太子的时候一样,几乎不再发表任何的看法。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但是,又不乏小小的波澜。

比如,大臣们发现皇帝上朝的态度大不如前。

几个月前新官家刚刚登基的时候,早朝几乎次次必到,而且礼仪端正,一丝不苟。

但是,近段时间以来,官家越发懈怠了,不仅时常传命免朝,而且,上朝的时候仪态也松松垮垮的。

谏官和宰执大臣见到之后劝上几句,官家就端正片刻,但也只能撑上片刻,便又重新变得昏昏欲睡。

这种状况,甚至让外朝不少大臣开始瞎猜,官家是不是身体不佳,纷纷上了奏札询问。

然而得到的答案,都是官家身体康健,并无不妥。

于是,舆论的风向悄悄的开始发生变化。

毕竟,朝堂上还是有聪明人的,先皇驾崩之后,朝中大小事宜全由太后处分,所谓早朝,其作用也从议政变成了训政。

说白了,就是各个衙门将接到的旨意,当面向皇帝再次确认一下就完了的事。

但是,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环节,却应是被拖延的一次就开一两个时辰,偶尔甚至还能开到午间。

如此高强度的坐朝,别说官家尚幼,就算是已然成年,也很难不生出懈怠之心。

于是,纷至沓来的奏札,就被送到了中书当中。

“据说,昨日侍御史知杂事蔡齐,亲自送了奏札到政事堂去,把宰执大臣们都骂了一通,也亏得当时轮班知印的是冯相公,笑呵呵的听着,要换了别人,怕是免不了要闹上一场。”

崇政殿中,赵祯结束了经筵,听到一旁刘从愿带回来的消息,他脸上不由浮现起一丝笑容。

在灵堂守丧期间,他借着脑中那块庞大的记忆,将朝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了解了一下,蔡齐就是其中之一。

宋朝的官制设计当中,充满了相互的制衡,宰执大臣地位虽高,但是,也不是肆无忌惮。

在内有皇权牢牢控制着宰执大臣的任命,在外,则是御史台的官员,时时刻刻的盯着他们。

依宋制,中书门下掌民政,对于普通的官员几乎拥有绝对的压制,但是这其中,并不包括台谏官。

台谏官的任命,是直接由皇帝控制的,宰执大臣不得干涉,甚至就连举荐和议论,都是被禁止的。

这一条,同样也是祖宗家法。

这帮人,别说是宰执大臣了,就算是皇帝,他们也是想骂就骂。

刚好,这位蔡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蔡齐,大中祥符八年殿试第一,钦点状元出身。

当初登第之时,曾被赵恒誉为宰相之才,御赐金吾卫士护送,为其清道传呼,许跨马游街。

后世状元游街的先例,也就是从他开始的。

如今赵祯没记错的话,他登第时是二十五岁。

至今为止,入仕不过七年,却已经做到了御史台的二号人物……侍御史知杂事。

这是仅次于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的官职。

此人性格刚正,对上不媚,对下宽仁,称得上是一个标准的宋代士大夫。

历史上,他也的确官至参知政事,位列宰执。

不过,蔡齐会跑到政事堂去指着冯拯等人开骂,也的确是赵祯没有想到的。

要知道,就在前些日子,这些台谏官,可都还一个赛一个的上奏,劝谏他这个皇帝应该勤勉,不能总想着翘班,没想到这会,矛头就变了。

与此同时,赵祯也默默的对这位冯相公感到一阵同情……

明明事儿都是丁谓干的,结果,却让他来背锅,实在是有些惨。

不过,冯拯的性格和丁谓不同,虽然赵祯知道,冯拯并非像看着那般好说话,但至少在朝中看来,他的确是个笑面佛。

因此,蔡齐骂他一顿,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更何况,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稍微消息灵通一点的,肯定就能打听到,通过各种理由延长早朝时间的举动,是丁谓干的。

这顿骂是对谁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所以,虽然挨骂的是冯拯,但是只怕心里憋着气的,却是丁谓。

他在中书当中横行霸道惯了,这口气想要咽下去,只怕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