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3军用快速列车”40000马力「电力/柴油混动车头」使用了原本就为牵引多拉大炮而制造的双头铁马:克虏伯D311内燃机车的技术升级改造而来。
克虏伯为重型铁道炮准备的配套机车在1940年设计完成,这是一种双机固定重联柴电机车,也是德国战时机车当中的一个型号,帝国铁路机车代号为D311。D311机车全长为22.51米,全重75+75吨,轴式为Do Do(D表示四个动力轴,o表示各轴独立无联动机构)。双机分别被称为a车和b车,均设有司机室,造型完全相同,尾对尾连接,中间有车钩和电缆相连,没有设置风琴通道(风琴式门型折叠机构,类似铰接式两节公交),不可单独拆分使用(双机固定重联机车拆分使用会导致制动能力不足)。受电路设计限制,也不能把两辆a车或两辆b车串联在一起使用。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外观上看,D311都已经和现代的固定重联内燃机车很接近了。
于是在克虏伯D311双机固定重联柴电机车的技术基础上,GGL大德意志机车制造商联合会宽轨试验场完成了「SA3军用柴电混动车头」的研制。
参考“SA3军用快速列车”的设计蓝图,女发明家海蒂·拉玛建议将Z-4计算机加装在女记者的「新闻车厢」。而不是直接安装在全长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的宽轨列车炮——「多拉大炮」上。事实上,这张蓝图必然不是最准确的那一张。面对诸多还不能确定的剧情要素,凯蒂夫人也不可能将准确的蓝图大方的示人。
“据说这台Z4‘样机’解决的数学问题与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制有关。包括火箭弹道、飞机机翼、振动和俯冲的计算。所以如果想要适配多拉大炮,还必须开发一种‘新算法’。”女发明家海蒂·拉玛已经没有隐瞒的必要。
“这应该难不倒你,海蒂。”面前铺满办公桌的蓝图,显然也不是凯蒂夫人的强项。
“不,凯蒂。老实说数学并不是我精通的学科。不过,我可以推荐一个人。”得益于名义上“第一任丈夫”奥地利着名军火大亨弗里茨·曼德尔对科学和发明的资助,女发明家海蒂·拉玛拥有了得天独厚,几位姐妹完全不具备的人脉优势。
“是谁?”话说凯蒂夫人也很好奇。
“莉泽·迈特纳。”女发明家海蒂·拉玛说出一个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十分陌生的名字。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原子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她是第一位从理论上解释了奥托·哈恩发现的核裂变的科学家。本名爱丽丝·迈特纳,1878年11月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她出生和成长的年代,女性几乎不被允许接受教育,中学不招收女学生,因此她只得就读于一所市民学校,并在毕业后获得了法语教师资格证。1901年,莉泽通过自学通过考试,获得了维也纳科学院高中的毕业证书。从这一年开始,她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在导师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等人的指导下,她开始研究放射性。1906年,她凭借博士论文《不均匀物质中的热导》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二位女博士。
1907年,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放射化学和原子物理,莉泽离开奥地利,来到了当时的普鲁士帝国首都柏林,加入了柏林大学研究所。那个时代的女性被禁止接受高等教育,幸亏化学家埃米尔·菲舍尔慧眼识才,莉泽才能够进入研究所工作。但她每次进入研究所都只能从后门进,并且不被允许进入学生实验室,只能在一个由木匠作坊改造成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直到1909年,普鲁士开始允许女性进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莉泽才不必从后门进入研究所。也是在1909年,莉泽与同事奥托·哈恩(Otto Hahn)一起发现了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但此时,她的身份是“哈恩的助手”,不被允许独立完成实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恩赴前线参战,莉泽终于获得了独立做实验的机会。
1912年到1915年,莉泽跟随着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工作,并于1913年终于成为研究所的正式成员(之前她所有的工作都是无偿的)。一战期间,她也曾上战场,在战地医院做护士。1917年,她回到了实验室,与哈恩合作发现了镤的同位素镤231。遗憾的是,在1944年,哈恩因放射性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莉泽·迈特纳的名字却被忽略了,尽管她在此方面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不比哈恩少,但她的研究成果都被归到了哈恩名下。
1938年,二战开始,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莉泽只得逃往荷兰避难,并于1938年8月来到了挪威。经过奋力争取,莉泽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研究所谋得了一个职位。但是,当时她的上司马内·西格班(Manne Siegbahn)歧视她,将她隔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之外。此时,曾经的同事哈恩写信告诉她,自己发现了用中子作用于铀得到的产物具有钡的放射性这一事实。莉泽立刻与合作者弗里施一起对这一惊人的实验结果作出了理论解释,并发表在1939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