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考题(1 / 1)

童试第一场为正场,四书文二篇、五经义一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许仙记得先生曾说过,童试的题目考的比较基础,录取相对于府试、院试比较宽松。

看到木板上的题目,许仙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可真是巧了,这三篇四书五经文义题目,自己都曾尝试着破过题。要知道他们私塾中人学完了《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以后,先生就开始亲自教授四书五经了。而这些破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每天都在做。

第一题是出自《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二题则是摘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

第三题是五经义出自《尚书》: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这三篇四书五经文义,由于还在私塾时,许仙便曾破过题,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若是写起来根本不费什么时间,所以也不急于一时。朱平安将这两道题目用小楷工整的抄在草稿纸上,就开始看本场考试的最后一个题目。

最后一个题目是试帖诗的题目,是一句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许仙将这句诗词也抄在草稿纸上,前面加了“赋得”二字,这就是科举考试试帖诗的格式。

这道题目也很简单,这首诗是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是便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词先生虽然没有专门教导过,但是却让他们自己去阅文书店找一本叫做《魏晋诗三百首》的书,然后自己研究,不懂的也可以找先生请教,所以说这诗对于他们这些私塾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先生说过试帖诗不需要你些什么有思想的东西,格式符合要求,作一首诗就够了,主要就是要歌功颂德。当然,那些有诗才之人这个时候如果作出一首名篇,那也是一个不得了的加分项。

看完了所有的题目以后,许仙已经胸有成竹,不仅自己不会出现问题,想来同样出自私塾的同学们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心里安心了不少,应当不会辜负先生这几个月里的教导。

许仙先在草稿纸之上全都做一遍,然后通篇检查几遍,看是否出现问题,见没什么问题后,便誊抄道试卷之上,之后又细心检查几遍,这才确认无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其实也是过去了许久的时间,做完一切以后,许仙小心的将试卷都放好,再举手向考官示意,要交卷。

考官见他举手交卷,再看到已经接近了傍晚的天色,也没多言,便收了他的考试卷。许仙的交卷就好像是点燃的一个信号,陆陆续续都开始有考试举手交卷。

考棚之外,一大帮私塾学生聚在一起,有一人好奇道:

“首席!想来这场考的不错!”

许仙也没有谦虚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这次考题的确不难,想来对于我等私塾学子来说都不是问题。”

众人对于许仙的说法也都认同,都开始热烈的交流起来。

童试共有四场,第一场考完后隔两天再考第二场,比如初九考了第一场,那么第二场就是在十二这一天开考。中间留的两天,则是给考官改卷阅卷的时间,大约在十一午时就会发榜,第一场通过之人的榜单会列在榜单上,在榜单之上的人可以参加第二场,若是没有通过第一场,那就只能等待下次机会了。

交流了一段时间后,众人都看着天色不早,也都互道告辞,回家去了,相约明日私塾见。

第二日清晨,许仙又如往常一样斜挎书包,抱着一个食盒就出门了。到私塾读书的这几个月里,许仙都是如此,也可以说在私塾里读书的学生都是如此。私塾里的那个儒者给每一个进入私塾的学生送了这么一个书包,是给他们装书用的,也是为了傍边他们随身携带一些书。

之后许多不是私塾里的人看到这斜挎书包觉得新鲜,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自己背在身上。后来有布商见到其中有商机,就做了许多这种斜挎书包在店铺之中出售,很是受到欢迎。更有一些大家闺秀会挑选上等布料,缝制非常好看的斜挎包,她们的斜挎包里装的不一定是书,大多都是装些香料或者胭脂水粉之类的。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涿鹿县的私塾现在已经有了近百名学生,而那儒者也是把这近百名学生分成了两个班,其中一个班都是先进入私塾的,这些人都已经在学习四书五经了,所以参加这次童试的学生都是出自这个班里的人。

而还有一个班则都是后来的,这些人现在还在学蒙学教材,而且大多数时间教他们的也不是儒者本人,都是许仙他们这个班的学生来负责教他们。许仙每天依然是最早来到私塾的人,每日到了私塾以后,他就会拿出书本来朗读,这是先生交给他们的任务,每日早晨都要晨读。

而许仙到了不久之后,也陆陆续续有学生来到私塾,这些学生也没打招呼,只是和许仙一样,拿出书本高声朗读。渐渐的,私塾之中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晨读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本来大家都是各读各的,等人到的差不多了,许仙就开始领着大家齐读。

一时间读书声响彻四周,经过私塾的人都只是看了一眼私塾便又各自满自己的事情去了,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样的情况算是时有发生,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见怪不怪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着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塾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