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东瀛平叛 第一混成军(1 / 1)

新明史 闪烁 983 字 3天前

在明帝国新史中,关于第一军有两种说法,一是最初由邓茂担任军长的第一骑兵军,二是后来由谢正卿担任军长的第一混成军。实际上,这两个第一军有着前后承接的关系。谢正卿原本就是邓茂的手下,而且第一混成军的基础就是第一骑兵军。

当初,朱祁钰委任邓茂为第一骑兵军(简称第一军)军长时,有一部分是给于谦面子。毕竟邓茂是于谦的学生,是于谦一手带出来的。如果论资排位的话,那肯定应该由陈豫,至少是严广儒来担任第一军军长。不过,邓茂并没有辜负朱祁钰的厚望,在他担任了第一军军长之后,第一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帝国“第一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正是邓茂打下了第一军的基础,塑造了这支在未来数百年之内都是帝国最优秀军队的灵魂,并且让其成为了朱祁钰手里五大王牌军之首!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谢正卿在接过了新的任务,负责在第一军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第一混成军时有多大的压力。不过,谢正卿这个历史上公认了的帝国名将也没有辜负皇帝的厚望。在他的手里,第一军虽然不再是之前的王牌骑兵军,不过,正是从这里开始,第一军成为了帝国第一支混成部队,即由步兵以及骑兵混合编制的军团。后来的战争证明,这种混合编制能够极大的提高明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在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之中,混成军不但拥有出色的进攻能力,而且防御能力也丝毫不在其他部队之下。不过,在最初组建第一混成军的时候,谢正卿并没有预料到今后的辉煌,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巨大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兵员。当时,在马关地区的第一军官兵仅仅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人,而且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负责后勤工作的保障人员,并非正式战斗人员。虽然,在邓茂的手里,就连后勤保障人员都是优秀的骑手,能够成为优秀的骑兵。只不过,要完成改编,并没有那么容易。另外,第八军在马关地区的兵力也只有三千人左右。就算将这些人都集中起来,也只有七千人,而这要比皇帝要求的一万人员少很多。

迫不得已之下,谢正卿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而当时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从非帝国编制的军队中招收人员,这包括了朝鲜军队,以及日伪军。

在东征时,朝鲜就按照向明帝国的承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镇守部队。而在东征之后,明,朝,日三方签署了《马关条约》,正式确定了朝鲜在日本的驻军权利。虽然,在这份条约中,朝鲜出了获得几座小岛之外,并没有获得多少新的领土,不过,明帝国却在随后与朝鲜签订了一份新的条约。这就是《明朝釜山条约》。在历史上,这份条约的名声并不大,甚至很多史学家都不知道这份条约。不过,这份条约却非常重要,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朝鲜将协助明帝国控制日本占领区,并且有义务在明帝国与日本交战时,为明帝国提供军事援助。

正是这份条约,在东征结束之后,朝鲜派遣了大量军队进入日本。当时,明帝国在日本设置了十多个据点,这还没有包括日本割让给明帝国的九州岛等岛屿。而要守住这些地方,明帝国至少需要在日本投入二十五万地面部队。不过,明帝国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用在日本,所以,只能以朝鲜军队顶替。比如,在九州岛,就有至少五万朝鲜军队,其中大部分驻扎在长崎,以及其他几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另外,在日本各地,只要是明军占领的地方,都有朝鲜军队。可以说,朝鲜军队是明军的有效补充,虽然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远不能与明军相提并论,不过在非战争时期,由朝鲜军队来承担占领工作,这确实是物优价廉的做法。

日寇叛乱时,朝鲜部署在日本地区的二十万部队损失也非常惨重,不过最终还是有很多保存了下来。在长崎,就有数万朝鲜军队负责协助明军抵抗日寇的进攻,并且维护城区内的秩序。同样的,在马关也有上万朝鲜军队。

与朝鲜军队类似,东征之后,帝国为了加强对日本的控制,除了协助天皇组建起了中央军之外,更多的是武装起了日伪军,也就是直接听命于明军统帅,直接为明帝国服务的,由日本人组成的武装部队。

在抵抗日寇叛军的战斗中,日伪军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伪军投靠了叛军。不过,仍然有一部分伪军在继续协同明军作战。当时,在马关就至少有五千伪军负责城内的治安工作。这些日伪军的官兵都在为明帝国服务,而且其中很多人都申请加入明帝国,脱离日本国籍。当然,其中不少人是九州岛的居民,是明帝国海外省的国民。

谢正卿正是从马关地区的朝鲜军队,以及日伪军中挑选出了另外三千人。这是自明帝国组建蒙古军团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组织的雇佣军团。当然,谢正卿挑选的都是最优秀的,最忠诚的人员。特别是在挑选日伪军官兵时,谢正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忠诚,比如,那些已经加入了明帝国海湾省国籍的,有直系亲戚在帝国安家的都将优先考虑。当然,那些有亲人在叛乱中参加了叛军,或者是协助过叛军的都不会有任何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