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粉
现在主流的艺术媒体对于方逸的称赞,在于方逸和波比勒以前一样,突破的不是画风而是绘画技巧。这个东西是没有什么好讲的,你认不认可它就展现在画布上,不容你抹杀。要说是画风?那不论是方逸还是波比勒都算不上对于前辈大师们超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几百年下来,每天都有前辈艺术家冥思苦想的哪里这么好突破的,再说了在方逸看来古典主义从风格上几乎就己经走到头了,你想到什么风格没被前人想到的?
方逸的名声现在可以说的上是扶摇直上,那自然是不用提的,很快的古典主义大师帽子上面又加上了当代最杰出的几个字,和波比勒一起展出的三幅作品现在还没有出现在出售目录里,不过前面的画作己经有了大幅的上扬,原来两百多万的人品现在拍卖行的底价就己经升到了三百八十万,仅仅三年的功夫,这位就可能净赚百万美元。
露面的前作也仅有这一幅,其它的作品大家都捂着呢,大家都巴望着方逸啥时候给大家一个惊喜:挂掉了。指望方逸不太现实,指望波比勒希望更大,不过老东西现在骂人中气十足,真看不出来有翘掉的希望。
别说买老头子画的人,就是方逸也猜不到,现在老头子呆在画室里那真是精神抖擞,浑身散发着无穷的斗志,以前老头子活着乐趣就是画画然后骂人,现在出了一个方逸顿时有一种吾道不孤也的感觉,把和方逸的比试看的非常的重要,简直就成了老头子活着的三大支柱。似乎以后就凭着和方逸抬杠这一条,老家伙都能多活十年。着实让很多人听了大失所望。
一个月多点的时间下来,方逸几乎就是和波比勒一样,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画室里,弄明白波比勒的技法以后就开始创作自己的新作品《酒馆》和《自画像》。除了接受了一次让?克莱尔的小访问,就是去画家村逛逛。和村里的无名艺术家们交流交流。
对于方逸的称赞最高调的就是重回古典主义运动杂志《古典浪潮》。杂志中直把方逸和波比勒并列为当代古典主义双子星座,并称两人为当代艺术星空之中最为闪亮的两颗。同时重回古典主义运动旗手顺带着一起卡到了方逸的脑袋上。
运动从上世纪就开始了,甚至连提倡者前后都挂了两茬了,关健就在没有旗帜性人物,以前有个波比勒,别人还说老东西的技法太难人又保守一直藏着掖着的,现在方逸又跳了出来。怎能不让这些人欣喜万分,尤其知道方逸有意公布自己的技法,而波比勒这时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重回古典主义运动的支持者们觉得春天真的来了!
作品的巡展也没有让邹鹤鸣失望,不光是以前的什么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公众展的时候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普通市民也越来越多,到了纽约展的时候。展馆前面直接排起了队伍。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光是凭着现在波比勒和方逸以及一帮子美国艺术家的名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的百姓能看的明白,方逸和波比勒两人作品上画的是什么。
没有不知所谓的几道线条,也不是画布上就平涂出了一片色彩,更没有人不人鬼不鬼的扭曲形态,告诉赏画人这就是艺术。
两人作品上的元素就这么活生生的,人就是人。有着清淅的五官神态、动作和场景。
从这一点上,不得不说现代艺术脱离大众有点儿太久了,大家注重自身的感受,印象主义还好点儿,到了后来乱七八糟的主义,别说普通人就是很多鉴赏家,如果创作的人不说他们也未必能知道作品画的什么玩意儿。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有一对年青的美国情侣看完了画展之后。接受的电视台的采访说了一句立刻流传开来的话:以前的艺术家我看不明白,但是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我看明白了。不光是两位小情侣,在网上有看过画展的网友评价:看完了波比勒和方逸的作品,敢情以前所谓的现代艺术大师和所谓的杰作都是瞎胡草的,这些人和一些评论家就是蒙我们的吧?
只所以给大众这样的感觉,那是以前看完了作品展,都忙着点头表现出一种自身有点儿艺术修养了。其实要是真的问,画的是什么?诚实的人一准儿回答,不知道!作品表现什么思想?不知道!现在总算是有两个别人说的大师,自己也看就算是说不出好在哪里了。也能明白画的好了,当然会引起这样的疑问。
很快的美国的《艺术家》杂志和法国的《艺术杂志》同时全文刊登了让?克莱尔的文章《方逸——不可思议的跨越》。
在文章中让?克莱尔首先评价了方逸最新的三幅作品,然后给出《国殇》才是三幅作品之中最为出色的。
在文中写道:坑里一大一小的两根指骨,仅仅只有触手可及的距离,但是却是遥不可及的鸿沟,这样的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而是人性与兽性的距离。这样的姿态曾经出现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作品之中,不过那表现的是希望,而在方逸的作品中是死亡。
整幅作品一半光明一半暗黑,深坑之中累累白骨与之相伴的是化不开的幽怨与惨然,这种力量让我不敢长时间的直视这部分局部,因为它会侵蚀我的心灵,让我跟着它一起忧伤。我能怎么办呢?连画布之上浓烈的阳光都不忍照射到坑里,不忍直视这种非人类的暴行,何况是我这样的一个凡夫俗子。每看一眼,我都会抬起头来望着上部那明媚而温暖的阳光,用这阳光来洗涤我手中的衰伤。
在作品的上部分就明亮多了,温暖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只有那一尊尊如同古希腊雕塑一般矗立的五个人物,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但是可以感觉到他们身上所压抑着的愤怒。
这是方逸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副杰出的作品,它必将名垂画史。
接下来让?克莱尔就开始给方逸各阶段的作品分类,分时期,分这个东西从写实主义开始,也就是把方逸学画的那段时间包括了进去,然后是古典主义时期,后印象主义时期,接下来是表现主义时期,然后是银蓝古典主义时期,线性主义时期,最后对来了一个前期后古典主义时期。而且每个时期都给方逸列出了代表作品。
在文章的结尾,让?克莱尔写道:当我坐在逸?方对面的时候,我听着他温和和平缓的语气,望着他那英俊的面孔,修长的身体,感受着他的温文尔雅。然后脑袋里想着这位刚满二十八岁艺术家的作品,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个名字:拉斐尔!
一样的年青一样的英俊,连画风都带有相似的柔美和俊秀。这才意识到,坐在我对面一脸平和的年青人又是一位上天的宠儿。十八岁直正意义上开始拿起画笔,只用了十年,仅仅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不可思议的跨跃,我不知道拿谁和眼前的逸?方相比,或许他就是另一个拉斐尔?桑西。
我非常希望明年的十月展赶快来临,希望看到相互溶合技法的两位后古典主义大师们的新作品,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后古典主义奠基之作。
当方逸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拿拉斐尔比自己,要是外人问方逸一准儿要谦虚一下,不敢不敢之类的,不过心里那份受用真是不能用言语表达,果然是自己的铁杆的支持者。不过也不是没有小别扭,这就是关于自己的作品分时期,也不知道让?克莱尔来了什么兴致,把自己的作品分了这么多的时期,要知道方逸并没有去分什么时期,什么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几乎就是交错在一起的,一种风格画腻味了换个方式而以,哪里像克莱尔说的这样,主动的分出什么时期来。
不过也可以理解,评论家嘛!不把自己弄的高深一点儿,细致一点儿就显不出自己对于艺术家的了解,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不说自己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时期,就是毕加索也没逃过,人家那时期比自己可就多太多了什么蓝色时期,粉红时期,一大堆的时期,方逸猜毕加索怕也是没什么心情去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什么时期,这些都是评论家干出来的。
这篇文章一出来,大家想起来方逸二十八岁半,二十八岁半的岁数登顶画坛,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天才啊真正的天才,不光是天才而且还是幸运儿。
天才这个东西很吸引人,方逸这边名气上升的势头立刻又加速了一点儿,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把方逸的好名声又推了一步。
酒吧老板娘的画拍卖出了一百九十八万美元,一幅画作卖上两百万真是没什么稀奇的,不过一幅抵五十六美元酒债的作品卖到两百万那就值得大报特报了,这样的故事足可以满足很多想着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的人,这些具有吊丝情节并想着不劳而获的人就喜欢看这个。更何况故事中还有一位正当红的艺术家的戏份!完全就是一出现实版的好莱坞电影有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