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中原大战2(1 / 1)

14年抗战往事 小墨垚 923 字 4小时前

第一种方式是对基层有极高的管控能力,比如秦国,秦可以灭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将资源全部集中起来,如何做到的呢?公平嘛,秦国对士、农、工都设置了一套从上到下的官职进行管理,不论出身,只要按照规定立功,就可以获得晋升,比如工匠,秦在中央设少府,在郡、县由行政一把手监管,具体由郡、县的工师负责管理,县、郡、中央每年都要对制作的农具和兵器进行评比,如果被评为下等,就要受罚,如果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就要受重罚。

商鞅变法后,秦国分二十等爵,从公士、上造一直到关内侯、彻侯,不同的爵位,薪酬待遇都不一样,对应不同面积的田地、房子、仆人等等,士兵可以靠杀敌获得功勋,比如秦法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士兵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就会拼命杀敌,农夫也可以靠勤劳耕地、告发不法之徒、抓捕通缉犯获得爵位,虽然艰难,但总有一条出路嘛。

为了彻底控制农村,秦政府在每个村都设立了办事机构,有三个基层办事员,分别为里长(村长)、里监门(民兵连长之类)、田典(负责农业),每几个村子还设立亭(派出所兼邮局、公务旅馆等),刘邦当年就是秦朝的亭长。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防止产生流民,秦国为每个国民制作了身份证——“验”,由巴掌大的杨木制成的牌子,上面标注者持有人的姓名、籍贯、爵位甚至身高,如果想出远门,必须由籍贯所在地村长(里正)、派出所长(亭长)开证明,在秦国这玩意叫“传”,有了“验”和“传”,你才能够通过沿途基层派出所的不断盘查,也才能够在沿途旅店中住宿,如果哪个旅店店主敢收留没有身份证和介绍信的人入住,那么这个旅店店主就算干到头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所有人都被严格管制,除了秦王,没有人有特权,想往上爬只能靠立功,没人可以例外,即使你是王孙贵族也是一样,所以商鞅搞变法,的确强大了秦国,可是也得罪了整个秦国的贵族,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

为了防止结党营私,秦国规定,所有地方一把手都是有任期的,任期一到,立马异地调动,在调动的时候,只能孤身一人前往,不允许带走任何下属,大家多思索一下,就会懂得很多事情。

秦国是以法治国,虽然严酷,但一切都是按照规矩办事,正是因为一切都有规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制度的激励作用下,保证所有人都能劲往一处使,最大程度发挥了秦国的国力。

当然,实行这么一套管理模式,需要一个绝对强势和强大的中央才可以做的到,大家细品。

战国时期的六国,就是另外一番管理模式了,政府只能管到城里,出了城是谁的地盘呢?主要就是那些功勋贵族的封地,也就是大地主,蒋介石称呼这些人为乡绅,这些人为了管理广大的封地,需要建立庞大的管理团队,战国时代叫门客,三教九流什么玩意都有,帮着主人维持秩序,欺负基层的老百姓,民国叫护院,老百姓叫他们狗腿子。

由于六国政府没有能力将行政机构深入到村里,所以对村里的情况基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这里又要把印度抬出来了,莫迪老仙治下的印度也就是这种模式,印度每个邦对村里的情况也是完全不掌握的,或者说掌握不了,村里的大地主凭啥把实际情况告诉你?给政府申报田地和人口数据时,必然缩水,这样政府在征粮、征兵时,必然受到地方豪强势力的阻扰,无法集中全部国力。

在秦国这种全国一盘棋的管理模式下,所有资源都掌握在国家手里,造反的风险是很大的,国家可以调集全国其他所有地方的资源,迅速灭了你,除非全国各地同时造反。

但在六国这种管理模式下,村里的大地主其实并不太关心城里面谁说了算,不管城里谁说了算,村里还是他说了算,如果城里新来的话事人,想把管理权限深入村里,就要建立秦国那样的管理制度,如果想建立这样的管理制度,那就是和全国村里的地主作对,想想商鞅的下场,大家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能把管理能力深入基层的时候不多,秦国商鞅变法后算是,1949年以后肯定是了。

所以能管基层的时期不是常态,常态是管不了基层,基层是地主狗腿子的天下,穷人只能被往死里欺负。

民国基本继承了清朝的管理体系,辛亥革命只是把大清皇帝给革没了,各省的军头借着辛亥革命的春风,纷纷宣布独立,成为地方上的老大,村里的地主依然是地主,各地的军头看上去高高在上,但为了维持统治,还是要取得村里地主们的支持,毕竟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地头蛇,军饷和士兵都来自于村里的地主们,必须要团结好,军头们才能混的下去。同时地主们也需要军头维持秩序,大家开展有限合作,共同欺压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