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合作破裂(1 / 1)

14年抗战往事 小墨垚 959 字 4小时前

如果你穿越了,一不小心穿越到清朝末年,赶上了一系列倒霉催的事情: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列强横行、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就是这么个情况,给你个机会改变现状,你会怎么搞?其实不需要怎么想,基本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改良,温和缓慢的改变社会现状,什么洋务运动、百日维新都是走的这条路,一条就是革命,主张用暴力彻底改变社会制度,孙中山走的就是这条路。

其实这两条路不是什么新鲜事,都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是改良主义的范本,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成功确立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梁启超一直对这条路向往不已。

另外一条就是革命,也有成功的范本,比如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巴士底狱被攻占,国王和王后被送上断头台,杀的人头滚滚,几经曲折,最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从此法国成为革命圣地,法国的刁民也特别牛,之前马克龙涨了5毛钱的油价,屌丝们就上街游行放火,冲警察扔石头,让世界人民大开眼界,展现了一把革命圣地人民的风采。

孙中山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家,他主张暴力推翻腐朽的现有秩序,先是清政府,后是各路军阀,一路走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表现非常硬核,让大家以为他是一条纯铁血汉子,准备用拳头打碎一切不合理的旧秩序。

这种想法当然错误,纯钢易折的道理中国人都懂,刚柔并济方能成功,孙中山更是此道高手,他明白,出来挑头革命,需要有一面大旗,让大家伙一看就知道你想干啥,同意你这套的自然就会投奔,孙中山的旗帜就是三民主义,我们就说新三民主义,包括三个内容: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的内容就是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军阀,这些都是需要靠暴力来完成,民权,实现全民共有的民主政治。这两点和共产党当时的主张并没有多大差别。

关键在于民生,孙中山主张的民生主义有两点:一是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

如果按照革命的套路,所有剥削阶级都要被打倒,那就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农奴把歌唱,万恶的资本家也要被打倒,工人阶级需要当家作主。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我们就是这样干的,重新建设起来一个繁荣强盛的新中国。

但回到当时,孙中山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采用革命的手段对付国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破坏性太大,还是采取缓慢温和的改革措施,商量着来,达到农民得利,地主也不吃亏的双赢局面,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孙中山在政治领域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在经济领域主张采用温和改良的方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前文已经分析过了,孙中山觉得革命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事情,从来没考虑过让底层群众参与,所以国民党的主要成员都是地主、资本家家庭出来的精神小伙,这些人参加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赶走列强和军阀,达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的,但没人赞同革自己家的命,孙中山虽然是领导,也需要手下兄弟们的帮村,不同意采取革命的手段对付地主和资产阶级,也很正常,因为即使他下令了,负责执行的人就是地主和资本家,他们能执行才有鬼了。

第二个原因,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欧美各个国家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让这些国家的资本家脊背发凉,知道如果继续往死里压迫工人们,工人一旦团结起来闹革命,事情就大发了,不如实行一些社会改良和社会福利政策,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劳动状态,采取这些措施的发达国家,劳资矛盾得到缓解,生产率得到提高,整个社会的氛围变得和睦,也就没人想着闹革命了。

根据这两条思路,孙中山觉得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社会内部矛盾,具体的方法就是:提升生产效率、将运输和交通企业收归国有、对资本利得多征税(鼓励劳动,打击食利阶层),搞搞转移支付等等。

孙中山的想法好不好呢?肯定好嘛,如果能够在不大动干戈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可惜的是,再好的想法,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那都是行不通的。

就拿土地这件事情来说,地主们不从事任何劳动,却过着锦衣玉食的快乐生活,佃农们一生辛劳,却从未吃过一次饱饭,对于这些情况,国民党高层非常清楚,孙中山曾经说过“农民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却被地主夺取大半,这是很不公平的”;1928年,浙江省省长何应钦就说“佃农终岁勤劳,三餐难得一饱;业主一次投资,子孙坐收其利。事之不公,无愈于此。”

既然清楚地主是寄生虫,是社会的毒瘤,那么孙中山的解决思路是啥子呢?“慢慢商量,和平解决”,采取让农民得利,地主也不吃亏的“双赢”方案,由于孙中山去世的时候,北伐尚未开始,他还没来得及亲自实践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