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技术的深度结合
内容和技术的深度结合
Hulu的所有内容都是来自股东,普遍都是一些已经完成过数字化转化的大众内容,所以Hulu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胶片转制团队,可是奈飞不同。
奈飞的内容来源很有限,跟好莱坞很难开展合作,所以奈飞上有很多不入流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供应方都很差,就需要他们自己去进行数字化转制。
所以在这个领域,奈飞的人更了解。
这不仅是转制,也是修复。
修复的种类主要有三种,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
其中工作量最大、成本最高的就是数字修复。
奈飞的数字转制团队的总监是一个俄罗斯移民,名叫阿列克谢·比兰,说话的时候舌头跟打卷似的,听起来贼费劲。好在周不器天天跟老外打交道,对英语的理解力越来越高了,也能听明白。
阿列克谢曾经在派拉蒙工作过八年,主要就是负责影视版本的转制工作,所以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就更加地专业了。
胶片的像素理论上是无上限的,可胶片的内容录入,要受制于拍摄器材的光学、化学层面的技术。拍摄器材能抓取到什么样的内容,胶片上就能录入什么样的内容。拍摄器材抓取不到太高的分辨率,胶片就没法录入。
就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说,普通的35mm胶片,最高可以达到6K的分辨率。可这也只是实验室级别,对一般性的电影来说,35mm胶片就意味着2K分辨率,这才是常态。
放在当年,分辨率就更小了。
1K分辨率算优秀,0.8K分辨率是及格线,大部分好莱坞老片,分辨率都不足0.8K。
这就是胶片转制过程中数字修复的麻烦所在。
现在,标准的院线电影分辨率是2K,一张蓝光DVD碟片的分辨率最低也是1K标准。所以在胶片转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老片进行分辨率的升级。
把不足0.8K分辨率的胶片内容,转化成1K、2K分辨率的数字内容。
周不器本来还迷迷糊糊,可听到这里,精气神一下就振作起来了。
这样的说法,好耳熟啊!
紫微星跟港中大有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项目,就是把低分辨率的、模糊的图片进行清晰化的智能处理!
这跟老片子的分辨率升级,几乎是一回事!
怪不得沈向阳不依不饶地希望自己今天能过来一趟,原来是这回事啊。
从紫微星CTO的位置上离职之后,沈向阳现在的职务不降反增。
他现在是紫微星技术委员会的主席、研究院的院长,紫微星国际的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紫微星环球的董事、技术顾问,紫微星数媒的董事、技术委员会主席。
头衔很多。
其实他的工作就是一件事,要把整个“紫微星系”的公司群的技术业务都联动起来,以达到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效果。
紫微星数媒的总部在伦敦,主要是围绕着足球产业,堪称技术荒漠,没有外来技术的帮助,很难发展起来;
紫微星环球的总部在好莱坞,主要围绕着电影产业,跟硅谷格格不入,对硅谷技术有着天然性的排斥,也需要有一个润滑剂。
还有就是紫微星和紫微星国际的海内外技术团队的协调。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就目前来看,沈向阳完美地胜任了这份工作!
至少在紫微星环球和紫微星、爱斯达的联动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前几天是围绕着卢卡斯影业的3D结构光到3D电影,现在又从胶片转制联动到了人工智能。
阿列克谢只是一个技术总监,还是从好莱坞出来的,他对新时代技术的理解,别说跟沈向阳相比了,都未必比得过周不器。
他只能就一些比较基础的层面对胶片转制做出解释——“过去二十年的数字化信息转制,其实很简单。因为录像带和DVD的分辨率不高,普遍也就0.7K左右。没有分辨率升级的困扰,就很容易。”
埃里克·冯还没有正式入职,可他已经算是周不器团队中的一员了,附议道:“分辨率的降级很简单,难的是分辨率的升级。”
阿列克谢道:“对,升级最复杂。随着蓝光格式和超级蓝光格式的存在,现在的转制市场,已经出现了2K需求。从0.8K升级到2K,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周不器问了一声,“你们是怎么做的?”
阿列克谢道:“技术人员一帧一帧地去修改,手动去完成色彩失真、过亮、过暗、色域变换等问题,以及人脸、字幕等特殊对象偏色纠正,包括画面上斑驳噪点的去除等等。”
周不器抽了抽嘴角,“那工作量可大了!”
阿列克谢叹了口气,“是啊,如果是一些复杂的镜头修复,我们最优秀的修复师,一天也只能修复24帧。”
“这……”
周不器跟团队中的几人对视,都觉得很恐怖。
开什么玩笑?!
24帧,在影片放映时,其实也就是1秒钟的内容。
1秒中,要修复一天?
这还玩个屁啊!
把钱都糟蹋在这上面来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这种重复性的大批量的工作,就不应该由人工去做,尤其不能由人力成本变态高的美国来做。
这还只是2K分辨率。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影视内容的分辨率必然会越来越高。现在的潮流是2K,用不了几年就是4K了。
要是都手动修复,那就是遥遥无期的梦魇。
从2K变4K,工作量可不是增加了2倍,而是增加了4倍。这还不算帧数上的增加,如果是从24帧增加到36帧、48帧、72帧,工作量又是指数级的增长。
只有人工智能才能拯救这个行业!
果然,阿列克谢接着就说到了帧数的话题,“过去普遍都是24帧,现在都在流行更高的帧数,比如从24帧平滑到36帧,这就需要解决帧间连续性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不过这部分的工作对流媒体来说暂时不需要,流媒体视频的基础是12帧。帧数的扩容更多地是好莱坞的工作。”
周不器对此还算了解。
随着电影院的技术升级,新上映的电影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2D版本、3D版本、IMAX版权。还有2K版本、4K版本,24帧版本、36帧版本、48帧版本等等。
不过正如阿列克谢所说,这种超级影像版本跟流媒体行业关系不大,更多的是面向电影院,要有好莱坞巨头的发行公司来承担相关的转制任务。
可是奈飞可以抛开关系,紫微星环球抛不开,今年5月份上映的《钢铁侠2》就会同时有8个版本在全球上映,“2D+24帧+2K”版,“3D+24帧+2K”版,“3D+36帧+4K”版,“2D+IMAX+36帧+4K”版,“3D+IMAX+36帧+4K”版,“3D+IMAX+48帧+4K”版等等。
这么多的版本,都是后期转制而来。
这要是都是手工转制,这得花费多少的后期制作成本?一部好莱坞大片投资2亿美元,恐怕有1000万美元都花在这上面了。
好莱坞对此没有办法,只能用笨方法,找转制师手动地一帧一帧地去处理。就比如《阿凡达》,早在07年就拍完了,上映日期却一再地跳票,因为后期的制作太复杂了,要推出各种各样的版权,光是后期制作就花了一年半。
要是普通的电影,一年半的时间都够完成“立项、开机、拍摄、杀青、发行、宣传、上映、收款”这一整个流程了。
对阿列克谢来说,他只关心奈飞的流媒体,这些更复杂的后期转制工作跟他无关。可周不器的产业更多,他要更全面地考虑各个公司的业务协作。
阿列克谢知道周大老板是奈飞最大的股东,不想打消他的积极性,就笑着说:“奈飞这边还好,更复杂的转制工作,是由发行公司来承担。奈飞的转制工作,重点方向还是1K分辨率的蓝光格式,把一些老片子的0.6K、0.8K的分辨率转制成1K分辨率,难度不算太大。”
周不器问:“没想过人工智能?”
阿列克谢稍作沉默,才缓缓地说:“有过讨论,但市场中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应用。”
“自己研究呢?”
周不器继续追问。
奈飞是硅谷的科技公司,自己搞一个人工智能项目,独立地做一些后期转制工作的研究,应该没什么难度。
“这个……”阿列克谢犹豫了一下,“其实没必要,我们有过统计。研发经费的投入,要远远大于人工手动修复的投入。”
“嗯?”
周不器眉梢一挑。
埃里克冯在旁边就赶紧解释,笑着说:“是片源太少吧!”
这就关系到转制工作的边际成本了。
如果是1万部片源,规模太大,都用人工去修复,成本太高。就要先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然后依靠新技术去修复。如果片源太少,就没必要研究新技术了,老老实实地依靠人工手动修复就行了。
周不器却不喜欢这种短视的安排。
紫微星环球的下一步流媒体计划,就是跟奈飞达成战略合作,会把旗下绝大部分的影视内容都授权给奈飞,就会包含庞大的后期转制的工作量。
过去的DVD数字版本,普遍都是0.7K。现在是蓝光的天下,用户们都喜欢看超清版本,就需要把紫微星环球库存里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辨率升级。
未来是流媒体的时代。
市面上会出现几十上百个流媒体平台。
紫微星环球要怎么确保自家的流媒体平台能够有绝对的竞争力?除了更吸引人的内容之外,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下手!
别的平台上,很多老片子都是360P、720P的分辨率。
如果紫微星环球旗下的平台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有1K、2K的分辨率,这竞争力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华纳把80年代的老片《终结者》的版权同时授权给了Hulu和奈飞,表面来看,用户既可以选择Hulu,也可以选择奈飞。
可是,发行方华纳提供的《终结者》只有1K版本,Hulu最高只能提供1K的分辨率。奈飞却可以通过自家的技术手段,推出独家版权的更有观赏价值的2K修复版本。
用户为了追求更好的观影体验,就会选择奈飞。
这一下,周不器对流媒体行业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流媒体行业是“互联网+电影”,是“技术+内容”。
不仅是内容为王,科学技术也能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