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4章 《长夜》(1 / 1)

儒道至圣 永恒之火 979 字 13天前

《长夜》

首先,鹿门侯家族与韦长弦家族上百人披麻戴孝,跪在楚王宫外,要求彻查鹿门侯和韦长弦之死,严惩凶手。

其次,楚王要求方运回荆州述职,当面汇报五蛮之战。

随后,楚国各地与论榜谣言四起,许多人怀疑方运与蛮族勾结,那些死的蛮王和蛮族都是假的。甚至有人说,就算是真的,也可能是蛮族的苦肉计。

方运坐在元帅府内,手持官印,看着王命传书。

思索许久,方运回复,为防传书有误,等驿站的王命原本抵达后再说。

结果,当天夜里,京城的一位状元翰林脚踏平步青云,奔袭数千里,直入元帅府,亲自把王命文书原本送到方运的案头。

楚王的大印清晰可见。

方运看着那翰林,又看了看那文书,一言不发。

过了好一会儿,方运拆开文书,内容和王命传书一模一样,都是命令自己回荆州。

方运盯着那翰林,直到把那翰林看得浑身发毛,才道:“为防妖蛮反扑,本侯留守珠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那翰林面色微变,但仍然微微施礼,道:“请珠江侯大人三思。”

“本侯每每想起那些战死的士兵,无法分辨他们是死于蛮族之手还是死于朝廷之手,颇为费解。还望楚王莫要逼迫本侯,万一本侯做出什么让楚国蒙羞的事,那就尴尬了。本侯连日作战,有些倦了,有话明日再说。”方运斜斜靠在椅子上,下了逐客令,双目在夜中泛着浅浅的水光,颇有深意地看着对面的翰林。

那翰林露出遗憾之色,道:“既然如此,那下官连夜回返,把侯爷的话如实禀报给楚王。”

“嗯,那就如实禀报。”方运道。

“下官告辞!”

“恕不远送。”

等那翰林消失,方运冷哼一声。

一出,孔圣文界哗然,有人把文章发到圣元大陆后,同样掀起了不小的热潮。

以宗家为首的庆国、谷国和雷家等读书人对楚王展开疯狂攻击,甚至有杂家大儒义正词严斥责楚王,甚至还说出若是张龙象身死便潜入孔圣文界让楚王血溅五步之类的话。

方运看到杂家人和雷家人如此支持自己,特意在孔圣文界的论榜发文感谢,并附上一首诗抒发现在的心情。

长夜。

惯于长夜过春时,子幼妻亡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一出,论榜的文章之下哀声连连。

“此文悲愤之意远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不如‘一将功成万骨枯’,单说诗文表面的文意,颇有些韵味。”

“此诗表面的文意虽有意味,但也算寻常。诗人习惯了在春天度过难以入眠的漫漫长夜,想到亡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发现自己两鬓已经有了白发。进入睡梦,似乎看到母亲的眼泪,而城头还不断变幻人族与蛮族的旗号。怎能看着珠江军的将士被杀害却无动于衷,于是梦中惊醒,愤怒地准备写一篇诗文来抨击,明知道会遇到刀丛一样的强权打压也在所不惜。可是,诵完纪念故友的诗词后,却发现这首诗注定会被禁,只能呆呆地看着如水的月光照着身上的黑色衣服。”

“这首诗若不论深层的诗意,只论单纯的诗句,真是佳句连连啊,一句‘惯于长夜过春时’,便带着无尽的惆怅,让人看后反复低吟,颇有意境。”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两句也极为出色,但在下最喜欢的还是‘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两句。简简单单的白描,却比任何渲染都更加有力,直击魂魄。”

“这首诗,不能不论深层的诗意,不然的话,无法读诗。张龙象之前是翰林,穿的是白衣墨梅服,现在是大学士,理当未得到大儒殿堂赠送的大学士服,就算穿上,也是青衣。缁衣乃是黑衣,他难道穿举人服?单从字面理解,如何解读?显然不能。但是,张鸣州为何要写缁衣?是诗人看错了吗?不是,是因为,他身上的衣服,被长夜染黑!那么,何为长夜?”

“长夜写诗,实属正常,诗文忌看表面,更忌过度解读。但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惯于长夜过春时’,谁人看后没有联想张龙象最近的经历?一个‘惯于’心中充满悲凉,而在大好的春日如此,则是悲上加悲!夜色为何能伤人?皆因楚王弄长夜!”

一句“夜色为何能伤人?皆因楚王弄长夜”迅速在论榜与这首《长夜》一起传播。

过了一夜,方运得到小道消息,楚王又砸烂一张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