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好好的天气,忽然下起了雨。
今年春天松江雨水偏少,从农村走出来,向来关注农业的卢广效连忙前身,走到窗前向外面看。雨滴打在玻璃上,留下蜿蜿蜒蜒的水痕,卢广效眯着眼睛说:“好雨知时节,总算下了。”
似在看雨,又似在听雨,屋里静了下来,只有外面哗哗的雨声。
足足两三分钟,卢广效坐回沙发上,看着边学道问:“先安置,后拆迁,上百亿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市财政根本撑不起来这么大的盘子。”
边学道今天不打算藏私。
就在刚刚,卢广效听雨的动作,让边学道看到了一个上位者的胸怀。卢广效关心下雨,想的肯定是今年粮食的收成,他是真的在忧心,才会有刚才下意识的举动。
按说现在的官,忧心gdp和治下经济增速是普遍的,忧心粮食收成是少见的,因为粮食收成根本不是问题。好些年了,无论天灾,粮食有不丰收的吗?产量有同比不增长的吗?经济增速有迹可循,粮食产量……上头还能派人来重新走一遍秤?
前世见识了卢广效重视
、绿地、广场等名目纳入政府土地储备,把老城区的居民大量迁到城市新区。这样做,一方面,政府能获得中心城区优质商业地块的高收益;一方面,棚户区迫切想上楼的居民能改善居住条件。”
卢广效说:“继续。”
边学道说:“第三,把棚户区的人迁过去,可以拓展城市空间,解决新区人气不足的问题。新区的基础配套、人气起来之后,周边土地自然会升值,这等于又打造出几处黄金地块。”
好一会儿,卢广效开口:“这么大的项目,贷了那么多款,以后的市领导只能忙着还贷了,这是得罪人的事。”
边学道说:“先建后拆是降低动迁难度,加快棚改工程进度的最有效手段。怎么说呢,只要不好大喜功,平衡好建和拆的资金链,我个人觉得问题不是特别大。”
“好大喜功……”卢广效重复着边学道的话,说:“你的胆子比同龄人要大许多!”
咬咬牙,边学道忍了几次还是决定把逆耳忠言说出来:“胆子大的是现在这句,
就要改造真正的棚户区,不能为了优质地块的商业价值,把不属于棚户区的人和楼捆绑进来,那样就失去了棚户改造的真正意义。”
卢广效脸上浮现出莫名的笑容,问:“棚户改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边学道目不转睛地说:“为穷人谋福利,提升城市幸福感。”
卢广效问:“看样子你做了不少功课,说这么多,你想从我这得到什么?”
开着于今的红旗行驶在大雨中,边学道有点后悔刚才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他也是没办法,就目前的情形,卢广效不是说见就见的,有些话,今天不说,也许就没机会说了。
边学道不确定经过这个下午,会给松江带来什么,他只希望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尤其是那些憧憬拆迁上楼的人,能早一点实现他们的梦。
边学道离开已经半个小时了,卢广效还没有动身的意思,秘书推门进来两次,看见卢广效的手势,又退了出来。
站在门外,秘书心里好奇极了。
下午那个姓边的跟卢书记说什么了?居然让书记消化了这么久还处于思考状态中。
又过了半个小时,卢广效走出房间,招呼秘书回去,秘书连忙给司机打电话。
坐在车里,卢广效靠在座椅上,闭着眼睛,忽然说:“告诉政府那边,抗旱保春耕工作会议提前到明天上午,所有在家的都把手里的事情推一推,必须参会。”
坐在办公室里,卢广效先是喝了一杯浓茶,然后拿出松江市区地图,开始仔细端详。
边学道的话确实打动了卢广效。
几番推敲,卢广效发现边学道说的“建新城,先安置,后拆迁”居然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链条,不仅拆迁难度大大降低,盘活老城区的优质土地资源,对推进新城区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卢广效相信,只要掌握好“平衡”二字,两三年之后,这绝对是一笔亮眼的政绩。
收起地图,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看上去有些年头的书——黄色的封皮有点卷边,封皮中间的空白区,朴素至极地印着三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