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外
张庆臻听见郑月琳这么说,便自犹豫起来,郑月琳虽然年纪很轻,样子很美,但在张庆臻的眼里,却跟阎王爷差不多,他不会在意郑月琳的外表,只会在意郑月琳的那一身官服,和她手中那小小的法槌,这就跟惊堂木一般啊!而且皇帝在场,真的定了罪,就万难反悔了!
田建章说的没有错,他当初找到田建章,并没有跟田建章说是什么事情,在事后想要答谢田建章,田建章不肯要,田建章在这件事情当中,也就是传了个话,是张富民和张国纪硬要他将田建章拖下水,而且威胁他,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要他死!张家的女儿虽然是前皇后,但是在朝廷混,朝廷的那点事情肯定是要打听清楚的,皇帝对懿安皇后张嫣的事情,可以说整个大明都传遍了,张庆臻哪里敢得罪张家,只得应承下来!但是,现在……
张庆臻看了看郑月琳,又看了一眼无精打采的张富民和义愤填膺的田建章,再偷偷的往皇帝的方向望了一眼,不敢说话。
郑月琳再次问道,“张庆臻,本庭在跟你说话,你不得做假证,必须如实的说清事实,你听见了吗?”
张庆臻啊的一声大叫,抱着头不停的摇晃,“我头痛病犯了,我头痛病犯了,事情都过来一年多了,我想不起来了!”
全场一片哗然,咒骂声此起彼伏,头痛病犯了?这个时候犯得是哪门子的头痛病?所有人都不是傻子,谁都知道老小子在耍花样,在故意拖延!
几个老臣抱着看好戏的心情往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方向看了一眼。
在这次案子当中,其实最大的看点,最大的主角,还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他能不能憋得住,到最后都不说话,不插手,这才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一旦皇帝亲自干预,那么什么新法,新政,一切都是空谈,大明还是将走回人治的老路上面去!
当初炮制今天这桩案子的徐宏根是江南门阀的代表人物,他可能也没有想过反告田建章一案,会演变到今时今日的规模!但是,这案子对大明的影响力是空前的大!概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新法,正在推行的最关键时刻!皇帝要狠就得狠到底,否则,他逼死孙慎行和王永光的事情,会在全国闹出更大的讨伐皇帝***的声音!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动声色,要看郑月琳怎么处置,他今天就是抱着什么都不管的态度来的,大明要执行新法,就必须政法分家,要是他来断,还要法做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当然随时都能够干预!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绝对不会这么做!
郑月琳的压力非常的大,接手的就基本没事了,否则闹大了,最难受的将是皇帝自己!
田建章的背后是田贵妃,张富民的背后是懿安皇后张嫣,皇帝应该哪一方面都舍不得得罪才是。
“皇上,明日等那婚事成了,老臣就去辽东了,皇上不用相送,皇上这段也着实够辛苦的。”孙承宗再次道。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次没有反对,刚才跟孙承宗之间的交谈,已经不是很愉快了,即便是以崇祯皇帝朱由检如今的阅历,其实还是受不了人家将他当成傻子看待!即便是孙承宗没有将自己当作是傻子,也绝对没有到对自己很尊敬的地步!
也许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孙承宗的眼中是一个不错的帝王,但帝王的能力,在孙承宗的眼中,却并不是很足够!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或者将帅多数都会犯这样的毛病!会觉得皇帝不如自己!就在辽东的问题上面,两个人之间的分歧,已经很大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辽东能够靠自己的力量顶得住,国家既然已经这样了,再向辽东掏钱没有意义,必须先稳固大明京畿地区的实力!
孙承宗认为,哪里有火,就要将水往哪里泼!到处都是大明的疆土,要寸土必争!只要上下齐心,总能够度过危局!
但,上下并不齐心,水也有限!崇祯皇帝朱由检此时不是说拎着一桶水去浇灭一盆火,而是双手捧着一点水,要去救一座到处都在着火的房子!
纵然是双方的观点不合,孙承宗对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忠心耿耿的,对大明也忠心耿耿!第二日,他还是准时的等着,和皇上还有王承恩一起将郑月琳娶过门。
这次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没有再将婚房放在王承恩的私邸,而是放在了大明综合医院旁边的一处别院,是王承恩亲自安排的,周围都是西厂密探,安全同样不成问题,崇祯皇帝朱由检就稍微的麻烦一些,要先从王承恩的私邸出来,再到大明综合医院旁边的别院去。
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郑月琳的床边,他和郑月琳之间,就没有跟张慧仪之间那样的一层神秘,张慧仪毕竟不知道他是皇帝,而郑月琳什么都知道。
郑月琳盖着个红盖头,听见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叹气,心中打着小鼓,也不能自己揭盖头啊,也不好催促皇帝,心中有一丝忐忑。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也不想将自己的坏心情带到这新婚洞房中来,但他今天是不打算去送孙承宗了,自古重臣出师边关,皇帝都是要亲自做做场面的!一方面是孙承宗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惠安伯张庆臻的案子悬而未决!
崇祯皇帝朱由检很清楚,自己既然下达了以事实真相为立足点的圣旨,锦衣卫的那帮人,一定会让张庆臻说实话的,张庆臻的供词,崇祯皇帝朱由检知道有问题,他已经非常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现在最烦心的事情是,如何判!?真的完全不管吗?朕真的完全不干涉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