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书
刘修本能的抱起风雪柔若无骨的身子滚到了床下,自己四肢着地,绷紧了浑身的肌肉,在风雪上方又架起了一道防护。WWW.lread.cc
屋子里安静下来,再也没有任何动静,床上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对方急促的呼吸。风雪在一阵慌乱之后,从刘修的姿势猜到了他的心意,泪水夺眶而去,伸出手臂,紧紧的搂着刘修绷紧的脖子,凑上去,将湿漉漉的嘴唇紧紧的贴在了他的唇上。
刘修松了一口气,绷紧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却来不及享受风雪的温存,听着外面杂乱的脚步声,凑在风雪耳边轻声说道:“快点出去,要不然郝昭他们马上就进来了。”
黑暗中,风雪有些不舍的点了点头,又在刘修的唇啄了啄,这才爬了出去。
郝昭他们没有进来,刘修诧异的四处看了看,见屋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是原本关紧的房门打开了一条缝。他从门缝里看了出去,见郝昭年轻而高大的身影正站在门前,旁边是宽得像副门板的许禇,两人一动不动的,像门神一样守在门口。
院子外面,是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从声音里来听,有蔡邕,有王允,还是卢夫人。刘修冲着风雪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在屋里不要出去,这才整理了一下衣服,咳嗽了一声,拉开房门走了出去。
“大人!”许禇和郝昭分开两边,同时躬身行礼,他们见刘修无恙,这才放了心。
“外面说什么哪?”刘修一本正经的问道。
“在说地震的事。”郝昭道,“有人是紧张,有人说这是上天的警示。”
“又他妈的在胡说八道。”刘修皱了皱眉,抬腿出了门。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洒在打磨得很平整的青石上,像是洒了一层水。宽阔的广场上东一群西一群的站了不少人,那些匈奴大姓子弟这时也顾不得平时的矛盾,惊魂未定的挤在一起,看着刚才吱咯作响,现在寂静无声的学舍。
见刘修出来,蔡邕等人迎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大人无恙乎?”
“大人,你没事吧?”
刘修此时已经平静如初,对于接连经历了几次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洗礼的他来说,刚才这种小地震不过是毛毛雨。他没有回答蔡邕等人的问候,而是回头看了看新屋,用力拍了几根屋柱,发现丝毫不动,一点也没有受地震的影响,这才满意的说道:“子师,这学堂造得不错,很结实。”
王允笑了起来:“大人,并州经常地震,我们这里的匠人所造的房子应付这样的地震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蔡伯喈身处平原,少见多怪了。”
蔡邕眼睛一翻,觉得他这句话非常刺耳。不过,刚才地震时,他惊惶失措,表现的确最差,在未来的学生面前丢了脸,让他非常尴尬,也不好直言反驳王允的话。
“这没什么,地震嘛,不过是大地打个喷嚏而已。”刘修转向淡定从容的卢夫人,“巴蜀地区的地震比这个强多了吧?”
卢夫人微微一笑:“大人所言甚是,在巴蜀,这样的地震习以为常,只有摧崩山陵的才叫地震呢。”
“多山的地方多地震,这没什么好稀奇的。”刘修打趣的对蔡邕说:“蔡先生,要依谶纬灾异之说,这责任大概要落到我这个并州刺史头上了吧?我跟你说,你可不能诬陷我,我可什么坏事也没做。”
人群里发出两声干笑,很快又平静了下去,气氛十分尴尬。刘修扫了一眼,暗自挠头,心道这还真是不吉利,我刚已经被蔡先生带到学堂来了,马上请蔡先生给大家讲一讲,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只说一个问题,有人说曰为父,月为母,地为子,既然曰月这对父母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大地这个孩子却是个方的?难道一对牛能生出一匹马来?这不是比檀石槐的来历更可疑吗?”
众人再次忍不住喷饭,那些有学问的读书人不好意思笑得和匈奴人一样大声,却又为刘修这个比喻叫绝,虽然觉得他有些胡说八道,一时却找不到理由来反驳。
刘修见好就收,请蔡邕给大家讲一讲张衡关于论述大地是圆形的文章。蔡邕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先把张衡的文章背了一遍,然后开始解说,这其中又加了一些自己思悟所得的理解。张衡的文章比刘修的比喻可文雅多了,那些书生们一边品味着张衡优美的文笔,一边听蔡邕的解释,如饮醇酒,不知而醉。那些匈奴子弟可就晕了,他们只听到之乎者也,却什么也听不懂。翻译只能翻译出大意,要想准确的表达出张衡文字的美妙却万万不能。
既然一直以为大地是平的都是个假相,那地震与人事有关为什么不是一个谎言?也许正如刘大人所说,地震只是与地形有关,多山的地方多地震,而与人事没有什么联系。
在蔡邕和刘修互相配合的讲解中,大家不仅对地震带来的恐惧慢慢的消散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堂用理姓逻辑来破除似是而非的成见的批判课。这堂课很新鲜,但是这种方式却更容易让人接受,大家席地而坐,不分什么尊卑座次,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场发问,由主讲的先生当场解答,互相之间还可以辩驳,气氛轻松而活泼,思路活跃,不时的有让人赞叹的妙语出现。
不知不觉,月已偏西,露水深重,这才意犹未尽的散去,带着各种新奇的知识和办法进入梦乡。
刘修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睡得很迟,可是学术散落民间,后来朝廷收拾天下经籍,墨子的文章才又渐渐的重现人间,但是有很多异术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
蔡邕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我在东观校书的时候,曾经博览皇室藏书,在其中发现一个记录,墨子五行术之名始见于刘向的《枕中书》,《枕中书》是刘向私撰的一部书,专记各种秘事,这部书后来不知去向。”
“不知去向?”
“对。”蔡邕用力的点点头,“刘向之子刘歆因为依附王莽,后来又妄图攀附谶纬,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与世祖相同,因谋诛王莽事泄被杀。他是汉室宗亲,却依附王莽,后来又谋自立,所以这名声……”蔡邕咂了咂嘴,表示你懂的,我就不说了,“其实刘歆此人博学多识,特别是对古文经学大有建树,如果不是他的整理,古文经学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位置。”
刘修对刘歆可惜不可惜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蔡邕和他提这些是什么意思。
“《枕中书》中提到了墨子五行术,但墨子五行术却不见于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墨子五行术一直秘密掌握在刘歆后人的手中。”蔡邕把目光转向了刘修:“现在你突然学会了墨子五行术,而你的家人却在这个时候失踪了,你说别人会怎么想?”
“他们说我是刘歆的子孙?”刘修顿时明白了。
“有这个可能。”蔡邕微微一笑,“不过你不用担心,刘歆虽然名声不好,对本朝却没什么威胁,陛下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刘修眨了眨眼睛:“可是我这墨子五行术不是家传的。”
“我知道,张角对陛下说过,是从那个指环里得来了。”蔡邕接着说道:“碰巧的是,《枕中书》也记载有一个指环,说这个指环有改天换地之能,藏着天地之间所有的秘密。刘向把这个指环说得神乎其神,却没有说这个指环具体是什么模样,谁也不知道这个指环在哪儿。后来,我查过宫里的记录,发现秘书阁的帐薄上有一条失物记录,说的也是一个指环,非金非铜,内有密符,无人能识。”
“是这个?”刘修把指环摘下来,递给蔡邕,蔡邕仔细端详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但是看起来很像。”
“你刚才说,这个指环是在宫里失物记录上看到的?”
“是的,这个指环是在明帝永平四年入宫秘藏的,桓帝延熹前后失踪,不知去向。”
“也就是说,这个指环很可能是宫里的失物?”
“非常可能。”蔡邕遗憾的说道:“只是我没有看到密符的具体记录,不知道你这指环里面的这几道花纹是不是就是那个密符,要不然我就能确定了。”
刘修没有再吭声,如果说这个指环是刘歆的遗物,而他是刘歆的子孙,似乎倒也可以解释老爹诡异的行踪和态度。刘向、刘歆是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子孙,而刘交在刘邦兄弟之中比较特殊,他是刘太公的私生子,又是刘家兄弟之中唯一读过书的,学问不错,人也非常聪明,这从刘向父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可以看得出来。更重要的是,楚国后来还是七国之乱的主力,第三代楚王刘戊和吴王刘濞一起造反,被周亚夫击败后自杀,楚王之位转由刘交的第三子继承,不过传承到第八任楚王,刘交的六世孙刘延寿时,因参与广陵王刘胥谋反,刘延寿被杀,失去了楚王之位。
刘歆是刘交的五世孙,后来成了王莽谋朝篡位的主力干将,从这几代人来看,似乎刘交这一支一直有叛逆的基因,难道是潜伏了一百多年,现在觉得大乱将起,准备再跳出来搞一把?
刘修看看蔡邕,又看看指环,猜测着天子的意思。天子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些情况,那天子为什么不把他抓起来?就算不抓起来,也应该加以防范啊,他才不相信天子有那么大的肚量呢,把长水营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他就安排了刘表在他身边,后来还准备安排蹇硕做监军。现在知道他很可能是刘歆这一系的子孙,他能没有一点动作?
只是这话不好问,问了天子也不会说,天子也许在看他的表现,也许在布什么局,也许是觉得他暂时还有利用的价值,在没有暴露明显的反意之前,不想对他下手。
这事儿,得向老爹问个清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