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裕仁的怨念(1 / 1)

裕仁的怨念

日本列岛上,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已经找不到一片完整的瓦砾。

遍地都是烧焦的痕迹,尽管干枯的为和尸体已经都清理完毕,但是留下遍地狼藉,述说着战争的残酷性。

从古老的东京都,到任何一个人口上二十万的城市,都不复以往的风貌。二十万吨的燃烧弹,已经烧遍了半个日本版图。死伤人口已达一千多万。

多少在正理废墟的日本人,不由得想起了半年前,繁华东京都上空响起的宣战声。

半年前,古老的东京城周围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现在这里居住着温和的日本皇室,但就在二十世纪43年那个阳光灿烂的12月早晨,正是从这里发出了一道关于战争的诏书。这道诏书的措辞极为正式,可它给日本帝国带来了可怕的征兆:

“我们忠诚勇敢的臣民们,我们呈上天之名,万世永继的,泽及尔等的日本天皇,在此向中华帝国宣示战争。

&nbou迅速地铲除一切邪恶的根源。”

这个战争宣言于12月2日上午11点40分(东京时间)广播。这个诏书并不是日本天皇裕仁本人所写,而是由那些躲在他背后的阴影里。通过他的神性权威制定政策的顾问们执笔。然而,按照天皇本人的愿望和判断,或许他并不愿意发动战争,而他的年号昭和,正是昭示和平的意思。以上这些都显示出黑色幽默的意味。

早前的广播新闻(关于战争的消息)震惊了日本7300万人民(整个日本帝国共有1亿人),而诏书的颁布正式肯定了消息的真实性。当天早晨,在东京新桥车站买报纸的日本人“在迈出三步之后,都马上停下步子以更好地阅读,然后斜着头,再猛然后退。”

一名法国记者这样报道说。“他们抬起头。马上戴回了面具,变得难以猜测。没有对摊主说一句话,他们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

户崎明是一位东京的报纸编辑,正在整理废墟的他。对几个月前的宣战书。还耿耿于怀。对于日本与西方处于战争边缘的情况。他比大多数人都更的。”户崎明后来说,“因为大众并没有做好准备。”

五味川纯平是一个钢铁厂的研究员,对于日本和中华的生产力对比非常熟悉,他回忆说:“对我来说,那就好像天摇地动一样。”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理解日本人民的这种反应。因为当时日本陷于耗资巨大的对盟军战争已经有三年了,死于战争的人超过28.8万,国内动荡的经济严重干涸,大米和其他的大宗物资都被强行列入定量供应的名单。

如今,再加上这样一个致命的冲突,情况的严峻就可想而知了。日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英美,而这一力量,正是它长期以来所仿效、嫉妒、崇拜和仇恨的对象。

与西方的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可怕的危机。随之而来另一现实问题是,发动战争所必需的自然资源,日本本土根本ou很快地获得主要的原材料,但从长期来看,日本的战争生产能力还是根本无法和中华相比。

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日本必须赶在中华将它的军备工业发动起来之前,彻底地将其击败。因此日本计划进行一个短平快的战争。日本军队将在防卫线上散开,使中华的进攻劳而无功,一直等到中华失去了信心并退出战争,任由日本组建自己新征服的帝国。此源于盟军给予的信心和支持,也是一张通往地狱的门票。

然而即使在参与制定计划的那一小撮军队和民间领导人的内部,也有一些官员认为取得这个巨大胜利的希望十分渺茫,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天皇想起了当年和沙皇俄国发生的那场海战,于是就召见了帝国海军的军令部总长(即海军总司令)永野修身,问道:“你觉得能取得一场大胜吗?就像当年的对马之战的。”裕仁天皇说道:“那么这将是一场令人失望的战争了。”<的,但是为了设计并着手进行他们巨大的冒险行动,日本的领导人都在依赖于一个隐藏的力量。天皇的诏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于天皇的臣民来说,对于诏书的坚信程度和他们对从太阳女神天照大神那里直接流传下来的话的坚信程度是一样的。

诏书不仅具有世俗法律的效力,还具有天授的约束力。由于来自神话深处的信仰,天皇的战争宣言所召唤起的力量,是来自一个极为深远的源头,而这力量比流水线上下来的任何硬件都强大得多。这个源头就是所谓的大和魂也就是日本精神。

日本的领导人极为坚定地认为他们国家的人民拥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尽管在语言上的定义非常简明,但这个力量比任何的人力和物力的资源都要强大。虽然,最终证明他们是错误的,但在战争的整个guog中,日本精神的确是一个促进和支持的力量,其作用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日本人的团结在二战中是无与伦比的。奋不顾身的海员们明知必死无疑。还要争先恐后地要求驾驶鱼雷艇,而神风特攻队那些年轻的飞行员们则不惜撞向敌机同归于尽,这些都是日本的教育、军事和宗教传统熏陶的必然结果。

为了国家和天皇的利益,一个充满激情的日本人可以二话不说地牺牲一切,上至东条英机首相这样的高官,下至街头田边的平民,无一例外。日本政治中极少有异议者,而异议不仅指行动,也指言论,更包括了怀有危险的异端思想。

日本的战争是全民的战争。日本人民忍受着漫长的饥荒煎熬。妇女们在煤矿中吃力地挥舞着镐头。孩子们在工厂里长时间地工作,老人则挖掘松树的根来做燃料,甚至连和尚们也被征去从事军事后勤服务。

中华成百次的空袭造成了差不多1300万日本平民的死亡,但同时有成千百万的人在时刻准备着与入侵的敌人决一死战。尽管他们的武器只有拗尖了的棍子。

所有的这些都是“大和魂”的体现。这种精神发源于日本的历史。已经融入了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的血液之中。

实际上,日本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来自何方。在渺茫的传说和编造的故事中早已不可追寻。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之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一股向日本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流动。移民主要由蒙古人构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这个位于东亚尽头的火山密布的列岛。

他们在最南端的三个岛上定居下来,并和那里的原住居民渐渐融合,列岛的整个面积要比意大利稍大一点,但没有一个地方离海超过70英里,移民居住在高耸入云的群山之间,住在青翠的山谷里和林木茂盛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宜人,水源丰美,但问题是矿产资源奇缺。

二战开始后和西方开战的那些日本人,正是这些原始部族的直系后代。他们的血统几乎没有任何的混杂,在日本战时的人口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属于别的血统。因为拥有相同的文化和观点,地理上与世隔绝,同时在政治上也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日本人也许在全世界的主要民族中是单一性最强的一个民族。

尽管在日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长达几百年的迅速甚至jilie变动的时期,但某些情况和价值标准却是传承不变的。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日本只有不到20%的平地可供耕种),日本形成了一套水田稻作的农业体系,从2世纪一直传到20世纪,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日本的田地支离破碎,每块平均面积2.5英亩,在数以万计的这样的田块上,农民们共同劳动,分享公共灌溉系统带来的福祉,这个系统浇灌着那些他们赖以生存的稻米。

在这种复杂的共享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观点:一种超过了古代宗族或者是尔后的封建采邑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必须通过合作和相互理解来维护。随着日本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日本人开始聚成一个个集团,一起生活,一起娱乐,一起经营,通过协商一致来管理集团事务。异议在这里是没有作用的。

如此小的一片土地,却要永远承载如此沉重的负担。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也格外醉心于它的美丽,这种尊敬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多神崇拜,在这里,自然现象都被人格化和神化了。

太阳神处于最中心的地位,然而也有无数的自然造化的神工在日本各地的庙宇中像神明一样受到崇拜。可以是一棵当风而立的大树,也可以是一朵艳美的花儿,或者是一条波光闪闪的溪流,一只翅膀纤巧的昆虫。

这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就是人们所说的“神道”意为神的方式。它的形式纯粹而简约,神道的目的不是进行道德教化而是要表达对自然灵迹的尊崇。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它成为了日本的国教,同时也被改造成了一个工具,被随着二战临近而变得日益有效的民族主义所利用。

由于神道教的诸神都以人的面目出现。一些伟人受到像神一样的崇拜也许就不可避免了。一个部落集团的领导家族被认为具有神的血统,这个家族在6世纪掌握了西日本的统治权。

根据史诗的记载,男神伊耶那岐和女神伊耶那美生下了日本列岛,然后伊耶那岐通过洗鼻子和洗眼睛这一特殊方式,造出了太阳女神天照大神和她狂野的兄弟风暴之神须佐之男(即素盏鸣)。须佐之男十分嫉妒天照大神,并且对她进行毫不留情的折磨,她躲进了一个山洞,于是世界变得一片黑暗。

这样一来,当然大家都感到十分不便,其他的男女诸神聚集在山洞外面。造出了一棵神树。在树枝上挂上了一面镜子后来镜子也变成了日本天皇权力象征的一部分。

一个女神跳起了一种动人心魄的舞蹈,充满了热情,以致天照大神也忍不住从洞里向外偷看发生了shime事情。由于看见了镜子中反射出来她自己的影子,天照大神忍不住从藏身处一点一点地探出身子。结果被众神中的一位一把拉了出来。看。这下世界又恢复了光明。

须佐之男因为他的恶行而被从天上赶了下来。于是来到日本最大的岛本州居祝但是他又向天照大神献上一把宝草薙。随后成立世袭天皇,代天治民。而1926年12月25日登基的裕仁,就成为了日本的。在胸前,佩带着绿黄地红白色旭日的大勋位菊花章的略式勋章。只不过这位天皇,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因为他的双脚已经消失了。

天皇和恃从长匆忙上车后,电筒立即熄灭了。

侍从和侍从武官等扈从乘坐的跟随车紧随其后,穿过吹上御苑的通用门,向右驶去。

在吹上御苑邻近,有宫中三殿。此刻,天皇在御文库的浴池沐浴净斋之后,正准备到宫中三殴里的绫绮殿。脱下军装。换上平安时代规定的衣冠束带。平安时代是指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到镰仓幕府成立之间,约四百年,政权中心在平安京,也就是今天的京都。

天皇衣冠束带后。要到神嘉殿前庭进行新年的头一次祭祀四方拜。每年元旦。天皇都要在天亮前亲自进行四方拜。向天神地祗、天地四方析祷。还要进行元旦祭,向皇租诸神祭祀。

汽车驶过通用门,刚走出几百米。忽然从皇宫四周断断续续地响起象撕裂夜空般的空袭警报声。

侍从长在御用汽车的后座与夭皇相对而坐。42岁的天皇在车中一直沉默不语,好像在专心地想着shime。侍从长藤田马上按电键指示司机返回。

“有空袭,返回御文库吧!”藤田对天皇说。

“嗯!好!”裕仁心中忍不住一颤点点头。

天空一片漆黑,看不见月亮和星星,只有三四条探照灯光束在交错照射,把几处云彩底照白。

汽车在吹上御苑对过大道庭园的入口处转弯了。

汽车向东在黑暗中的林间小路穿行。此时,隐约可见东北角的云彩已被染红。

回到御文库以后,天皇仍沉默着。

进入御文库,天皇在侍从的引导下,沿着左侧的楼梯来到地下的略章。

首先,高松宫致正式祝词。接着,在一个月前才满三十岁的三笠宫用有些兴奋的语调也致了祝词。

裕仁深深点头,面容有些惟悻。

高松宫在44年1月中华对日全力空袭开始转为例行轰炸后,曾上书天皇。书信是用信纸、钢笔写的,很短。内容说,海军主力无力决战,战争已无胜利的希望,趁早下结束战争的决心。收信人写“兄宫”。高松宫从开战当时就认为对华作战是失策,应该争取早结束。

高松宫想,天皇此时已有结束战争的决心。

但是,兄弟二人相会,一年也不过几次。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是不应该谈战局和政治的,因为皇族是不许干预政治的。

只不过坐在轮椅上的裕仁,今年的话特别多,被绑在战车上的他,不许干预政治已经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笑话。

“兄宫的书信我看了,战争进行到这样的地步,我无法抉择。因为这再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大日本的事情。”裕仁说得很委婉,也是天皇历史上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下,说这样的话。实则,裕仁满肚子的憋屈,无地可诉。

“天皇,您的一句兄宫,让我想起了当年我们三兄弟在军校的生涯。当时兄弟三人,只有天皇最严格要求自己,您的性格还是一点都没有变。”高松宫道。

裕仁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双腿,脸色露出些许的寒意,日有所思道:“不,我变了,变了很多。”

察觉到裕仁的动作,高松宫很自觉的没有回答,静静的吃着东西,只不过对他现在来说,入口的食物,如同嚼蜡。

到是裕仁,心中不断的呐喊着shime,脑海中不断回忆起轰炸那天的情景。渐渐的,他脑海里的画面,开始转变,轰炸依旧,只不过他把想象的地点,换成了汉京,而自己的遭遇,主角换成了他心中最大的怨念,中华中兴皇帝。

或许此事过后,再来考虑是不是要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