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平壤(1 / 1)

平壤

左思右想之下,李鸿章还是决定把徐邦道的人调到牙山去,要知道现在淮军中,他最亲信的两员大将可是都在那儿,而且固守牙山就等于把日军拖在了汉城以南,这样北方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进入朝鲜,如果把战场锁死在朝鲜,日本人得不着好处,再在国际上找人调停一下,想结束战争并不困难,即便是缺乏现代军事思想,他也很明白战争这东西,说到底打得还是钱,小小的日本在这一点上跟中国完全没有可比性。

虽然这样最后会让淮军遭受不小的损失,但战争同样也是一个扩军的好机会,现在这种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朝廷对自己的不信任,限制淮军的扩充,就像聂士诚这些人,哪个头上不是顶着总兵,提督的顶戴,结果却只能一人带个一两千甚至几百的军队,按照军制一个总兵怎么着也得上万人才行。

这时候李鸿章才发现,这场战争好像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对他来说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就这样驻防天津的徐邦道部拱卫军开始在天津登船,然后海运牙山,而就在他启程的同一天,战斗却在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地方首先打响了。

朝鲜三登,一队身穿号衣的清军骑兵正在纵马狂奔,数量大概有三五十人,为首的军官腰里居然还扎一条红带子,拎着手枪跨着腰刀看上去倒也杀气腾腾,把路旁的朝鲜人吓得赶紧躲开,正在这时候当地一名朝鲜官员却突然跑出来迎候路旁。

“干什么?”军官带住战马喝道。

“将军大人,刚刚下官听到猎户传闻,西边好像有倭人踪迹。”这名官员忙说道,实际上这时候的棒子们对中国还是很有感情的,甲午之战中他们通风报信和下绊子让日军可以说吃尽苦头,只是清军太不争气,这个就怨不得别人了。

军官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本来就是侦骑,桂太郎的催促后续的宋庆和刘盛休二部赶紧入朝,一面开始迅速布置平壤的防御,至于主动出去进攻,这事就不要提了,虽然还没跟日军交锋,但他们也都知道自己手下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同为淮军系统,卫汝贵和马玉昆二人也不可能对牙山之战的情况没有任何了解,这种情况下还是凭借坚城固守为妥,再说日军运输全靠元山港,从那儿到平壤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全是山路,朝鲜人又不欢迎他们,这样的军队不可能维持长时间作战,都是带兵的宿将了,这一点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应该说左宝贵这几个在甲午之战中表现都还可以,当然纯属打酱油的丰升阿除外,马玉昆就不用说了,船桥里一战连日本人都羞答答地承认他们差点一个联队被打残了。

即便是后世挨了骂的卫汝贵也主要是因为他老婆那封害人不浅的家信,实际上从那封信应该看出这两口子还是很知根知底的,因为平壤之战这个六十的老家伙是真拎着刀亲自上阵过,而且这一战唯一一次反攻就是他搞的,虽然那次反攻搞砸了,但也足以证明他并没有像自己夫人期待的那样。

一**四年九月十日,就在平壤紧急备战的时候,北洋水师主力舰队正在黄海上乘风破浪,在舰队中间是四艘挂着英国旗帜的商船,船上装载着徐邦道部两千拱卫军,和一批从旅顺运往牙山的军火。

按照自己的老习惯坐在甲板上的丁汝昌,正皱着眉头看着天边的夕阳,海战的胜利并没有让这位水师提督高兴起来,因为他很清楚这场胜利靠得是什么,如果没有杨丰赠送的速射炮和苦味酸炮弹,恐怕那一战输得就该是他了,但他也很清楚这是无根之水,上次一战弹药就消耗了三分之一,而增购弹药和速射炮的奏章却再一次被驳回,北洋水师的胜利并不是让所有人都高兴的。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苦笑了一下,作为一个提督他需要考虑的不只有战场上的敌人,还有战场外的,甚至还有背后的,这才是一个将军的悲哀。

就在这时候,淡淡的烟迹出现在天边。